合作电话:025-58520276
10月11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在南京金洽会开幕式上表示,今年以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南京列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规划,科技部批复同意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些都将推动南京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以南京为中心,一个创新共融、资源共享、宜居共生的都市圈正在加快融合的脚步,引领擘画共同富裕同心圆。
2021年8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南京城区。
共融:走过20年的“跨省朋友圈”
作为全国都市圈的先行者,以南京为中心的这个“跨省朋友圈”已经走过了20年。
从基础条件看,南京都市圈各城市自明代起就同属南直隶,至清代又共属江南省,彼此间历史相通、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具有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
2000年7月,在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南京都市圈的概念“破土而出”。
两年后,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省建设厅编制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规划》,掀开了当时最早、也是全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的建设序幕。
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巢湖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调整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七市。2013年,宣城加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变为八市。
2020年12月5日,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章程(修订稿)》,宣布吸纳溧阳市、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至此,南京都市圈形成了目前的“8+2”格局。
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批复的第一个都市圈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到2019年,都市圈的GDP总量约4万亿元,我们以占全国0.7%的土地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0%的经济总量。”南京市领导在当时会议上透露的数字,宣告了这个已经走过20年的都市圈不俗的实力。
共享:“同城化”构建强磁场
“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上海之后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支点。”在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看来,叠加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南京都市圈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8座地级市和两个区(市),一省的省会城市能够对邻省多地产生深刻影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常见。
以滁州为例,2020年初,安徽揭榜2019年经济成绩单,滁州成为一匹黑马,凭借2909.1亿元的GDP总量跨级站上了安徽“第三城”的位置。
滁州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向南京的积极靠拢。滁州紧紧拥抱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机遇,组织开展了“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的讨论,在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提出与南京江北新区实现全面对接、无缝对接、等高对接,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这之后,滁州通过打造苏滁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来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积极呼应南京江北新区建设。
不仅是滁州,南京都市圈的其他成员都已在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这样的硬核实力使得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很早就成为了南京的铁杆小伙伴,江苏省内的句容、盱眙等也通过自身特色丰富都市圈文化版图。
共生:迈向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共享
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南京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南京都市圈要接续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彼此成就,命运与共。此前,都市圈跨省协调并无现成的案例。而南京都市圈通过20年的实践,成为了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的生动案例。借助与安徽四市以及与合肥都市圈的互动,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南京在江苏全省的“首位度”。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成果,百姓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南京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商业资源多年来持续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升了长三角西部地区整体公共服务的品质。
未来,在政府规划的引领下,南京都市圈将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立城乡就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资源均衡配置新模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共享。
专家认为,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长三角范围内,上海的辐射也需要通过南京传导给合肥。要成长为真正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需要进一步创新和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异。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