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电话:025-58520276
三月的南京,书香阵阵。3月28日,南京书展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主会场开幕。短短4天里,超过10万人来到这里,感受书的芬芳。一场南京书展,就像打开了“长三角书房”,在这个“刷屏时代”释放来自美丽古都的氤氲书香。
美丽古都厚植“文化森林”
“书的种类很丰富,我有好多书都想带回去。”78岁的胡兆才老人一大早就赶到现场,一口气买了200多块钱的书。不光是他,许多观众在评价书展时,都用到“丰富”一词。相比去年,今年书展在场馆面积上增容近50%,图书品类增加30%,重点设置的时代主题、名家新作、爱阅之城等七大展区,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和阅读偏好的读者需求。偌大的场地上,密集的书架间,长出了一片散发着墨香的“森林”。
除了各式各样的图书,一些网红书店在尽展风流。万象书坊展区外侧,18位南京青年作家的作品节选被印在24根柱子上,文艺气息满满,吸引了不少观众打卡拍照。展区里单独辟出的休息空间提供茶点和交流机会,突破传统书店的单一功能,为读者带来舒适体验。该书坊还推出“万有引力”青年计划,发掘出一系列专注文学艺术领域的青年创作者。
“喂!快看这里!”有人指着先锋书房展区说道。这家被称为“南京文化地标”的书店,将旧纸箱变废为宝,组合成造型独特的长台,供观众休憩。具有南京风情的冰箱贴、胶带,印有南京著名景点的明信片、杯垫,融入南京方言土话的别致胸针……先锋书店围绕南京打造的一系列周边产品,突出南京元素,创意十足。
普通读者圆梦“出书立著”
本届南京书展除了围绕“书”的主题精心策划外,展览边界也在不断延伸,从新型技术到历史文物再到文化传承,打造出一台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
来自南大金陵学院艺术学院的郭昊灵对一款高精度打印技术颇感兴趣,15平方毫米的图案被打印在手机壳上,放在放大镜下依然纹路清晰,传统打印机无法解决的白色打印,也在这里迎刃而解。“我把图片发给导师之后,他立马让我要来负责人的微信。”
专注于长图文制作和用户自主设计的美篇APP,突破九宫格的局限,提供单篇最多100张照片的容量,激活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我们希望用技术打捞‘沉默的人群’,让更多人拥有生产内容的机会,一篇图文就是自己制作的一本书,它还可以被打印出来,永久珍藏。”美篇公共事务部总监李玄说道。
一张方桌、一把古琴,衬上一方木质屏风……走进建邺书房,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解启明,正在演示手工“雕版刷印”,将宣纸轻覆在刷过红墨的印板上,用棕擦轻刷纸背,一幅荷叶莲蓬小暑图就跃然纸上。书展期间,这里将举行宋代点茶茶艺表演、书房文化与茶道美学讲座、古琴名曲表演赏析等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由建邺区打造的“24小时美术馆”变身室外图书馆,再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展出雨果、泰戈尔、歌德等十多位世界各国文学巨匠的手稿真迹,更有清代帝王朱批奏折、溥仪手稿原件首次在国内集体亮相。
“南京书香”馥郁世界文学之都
去年开始,每年三月,南京都会在春天与书本赴一场美丽的约会。满城樱花加上千万本图书,南京满城香气袭人。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南京书展,正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城市人文盛会,让人们看到这座美丽古都的时代魅力。
书籍,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早从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南京在次年就举办了读书节,此后每年一届,读书节一办就是23年。近亿册藏书遍布在全市超过700家公共图书馆及分馆,还有众多新型阅读空间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南京人读书随时随地都有好去处。从“书香机关”“书香社区”等阅读活动,到服务盲人群体8年的“朗读者”活动,从省内率先成立的“全民阅读领读者联盟”,到南京女性阅读联盟和南京大学生阅读社团联盟,再到活跃在街头巷角的500多家民间阅读组织,南京的各个群体、各行各业都把阅读作为生活乐事,居民纸质图书消费量超过9亿元。南京人在读书上舍得花钱花时间。
在本届南京书展上,由全国40家高校文学社共同参与评选的“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40部文学图书”发布,《活着》《平凡的世界》《围城》等书籍入选。活动发起方、《青春》杂志社的主编李樯说,作为一本从南京走出的杂志,格外看重南京的文化气质。《青春》专注于发掘未名青年作者,而南京人文气息浓厚,大学生众多,青年群体的阅读和创作氛围数一数二。
“南京书展就是这样一个大舞台,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也能为我们的城市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副处长陶甜甜表示,要做强打响南京文化品牌,就需要组织策划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重大活动,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培育更多名家大师,激活和提升文化原创力、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
这座书香浓郁的城市,正在瞄向另一座高峰。南京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世界文学之都”,六朝古都正努力打造另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说,举办南京书展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以浓浓书香,为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申报“世界文学之都”,涵养城市精神、塑造人文气质、提升城市形象。
本报实习生 董 翔
摄影 万程鹏 邵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