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电话:025-58520276
我们常说,行业增长逻辑发生变化,过去的高杠杆模式行不通了,房企不得不向经营要效益。
去年以来,包括万科、碧桂园、阳光城、正荣等在内的千亿房企,频频进行组织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均效能。
地产行业的人均效能,受到战略布局、团队整体效率、个人作战能力、企业激励机制及文化氛围等多因素影响。从近期以及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房企频繁的组织调整来看,提高团队效率、个人作战能力,都是房企用于提高人效的重要举措。这些调整,对身在其中的地产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横向整合,纵向扁平
减少内耗,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在日常运转中,从一线到总部,涉及众多的审批流程;同时,各职能线之间还时刻需要沟通协同。在很多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单条职能线作战能力强,但系统的作战能力不高;又或者由于流程繁琐,决策总是卡在某个审批环节上,整体效率上不去。
房企提升组织运作效率,首先要对组织架构动刀,砍掉一些没必要的细枝末节。
一、横向整合,对相关或相斥的部门进行合并
今年上半年,正荣进行了组织调整,对总部职能线进行了整合。
比如将品质督查部、客户资源部和服务管理部结合在一起,升级为客户价值中心。
同时,品质督查部打通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的品质管控,从住宅的生产源头去控制质量隐患。
客户资源部关注客户信息的整合与客户体验的提升,服务管理部则负责后期服务和与物业公司的对接。这样一来,就打通从设计到工程到交付的全流程,覆盖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形成客户满意度的闭环。
碧桂园营销线近期的调整,也是将相关职能进行合并。
区域层面,前策、市场策划、销售服务(指后台数据签约)合并成为营销支持板块。
项目层面,策划板块和销售事务板块合并成为“销售支持”工作总包。对于销售支持工作,不再在各销售中心逐一设立板块统筹角色,而是采取多项目统筹的形式进行日常管理,由区域安排人员(原则上经理级及以上)担任多项目统筹。
另一种职能整合,是将容易“打架”的部门进行合并。
比如工程和成本,一个想赶进度保质量,一个想控成本,为了加强这两个部门的交圈,减少彼此间摩擦和内耗,一些房企对这两个部门进行合并。
正荣今年的组织调整,就将工程管理部和成本管理部,合并为工程成本中心。
另外一家正在冲千亿的房企,不仅将工程和成本划为一条线,还将营销与产品设计,财务与运营分别各划给一个领导统筹管理,这样一来,原来六条线之间的沟通,就简化成了三条线之间领导班子的协调,极大的减少了跨职能协同的工作量。
二、纵向扁平,权力下放,缩短决策流程
1、组织层次简化,减少汇报层级
组织架构的层级越多,决策的路径就越长。信息的层层传递的过程中可能折损失真,或因流程过长而贻误了时机。
房企通常会有三级管控和二级管控两种形式,后者比前者少一个层级的管控,集团高层的任务相对多些,对下级来说,则意味着少了一层审批流程,决策效率更高些。
比如2018年跨入千亿阵列的阳光城,总部形成了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的三层扁平架构,也是为了加速信息传递、运营汇报和管理的效率。
同时,总部与一线之间,依然采用二级管控的模式。集团共13个职能部门,加上全国31个子公司,44条线直接向总裁朱荣斌汇报,沟通直接畅达。
2、总部精简,权力下放到一线
组织简化之后,总部对一线的管控不可能面面俱到,组织要高效运转,就必然伴随着部分责权的下放,让区域和一线能够自主决策,快速决策。
上个月,碧桂园总裁莫斌在集团管理会上提出“一切以项目为中心,总部和区域要建立被需要而不是制造需要的机制”,这段话背后,正是碧桂园总部赋能,一线承责的思路。
碧桂园在今年三月进行组织优化,对总部的所有部门进行精简合并,同时将部分权限进一步向区域下放。比如广东省外的区域公司,可自行决定是否成立投拓部门。
阳光城同样在加大权力下沉。比如以前需要董事会审批的项目有80余个,需要总裁审批的项目多达300多个,现在需要总裁朱荣斌审批的事务数量分别减少到27个和不足100个。
激活员工潜力,优胜劣汰
人才资源高度共享,人尽其才
在管理粗放的时代,不少房企依靠人海战术致胜,而随着管理精细化,房企更强调个人的投入产出比,人才开始转向求精不求多。
所谓“精”,可以有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人才很能干,水平高;二是不需要养那么多人,员工能够做到一人多职,人均效能自然就高。
为了达到人才团队“精”,头部房企在薪资和职级等调整上也动作频频。
一、重构薪资体系,工资能上能下
最近万科因为职级和薪级体系调整再次成为热点。
其中有两大变化:
①从28级工资变成50级工资,目的是全面覆盖多业务体系下的各类职位(如物业、商业、物流等板块下的职位。)
②将固定月薪拆解为“基本工资+岗位责任工资”,并调低基本工资比例,调高岗位工资比例,两者占比分别为40%和60%。
这一调整从去年启动,现在正是在各区域落地。
去年万科提出,在不改变整体的工资总包的情况下,将员工薪资结构由固定月薪+年终奖,变为“基本工资+岗位责任工资+年终奖”,其中,岗位责任工资由其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大小决定,一年至少重新评定一次,目的是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来源:东方管理研究院
二、人力资源高度共享,鼓励承担更多任务
这两年头部房企的组织调整,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不断通过多种手段突破岗位固化,让员工除了原有的岗位职责外,自主承担更多的任务。
近期碧桂园营销线的调整,其中一大变化就是打破各岗位的工作边界。
区域层面,后台职能岗(营销支持、人力资源、品牌管理)采用“工作集群+敏捷分配”的方式进行任务分配。也就是说,员工的工作职责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岗位职责,还将通过竞争、轮值、指定等多种方式,主动或被动的匹配到各工作集群开展工作。
再如人事岗位,项目层面不再设独立的人力资源岗,而是将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的人力资源工作打包成工作总包,由区域直接派驻HRBP负责。
三、采取内部竞聘上岗,让能者上庸者下
竞聘上岗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房企采用。
前不久,明源君拜访了一家正在冲千亿的房企,其也表示,明年会对总部的岗位进行重新洗牌,总部全员竞聘上岗。所有的人必须有一线背景, 把打过仗的人调到总部来。
碧桂园此次架构调整后,各区域职3板块负责人也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
万科在去年曾发起一项针对员工岗位的“起立坐下”改革。城市公司中,部门总经理级别以下的中基层员工被就地免职,将岗位释放出去,在全公司竞聘上岗。该项变革首先南方区域开展,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万科工程、成本、设计、营销等部门已完成该项调整。
万科倡导,如果觉得自己很牛,可以去竞争领导的岗位,这个过程,有人破格晋升,当然也有人因为竞争失败而离职。
四、鼓励人才流动,让员工找到合适的位置
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站对岗,才能做好事,出成绩。有些企业将各岗位固化,轻易不允许内部转岗,而有些企业则鼓励员工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万科。
万科去年9月底推出了第六期集团内部招募计划,就为集团员工提供了总部中心的多个岗位。
万科推行内部人才流动管理制度已有多年,其鼓励有利于公司整体业务发展的内部人才流动,只要本人有意愿,调入单位也愿意接纳,调出单位应当鼓励职员的内部流动。
比如万科泊寓厦门的带头人,最初是一位室内设计师,是其主动请求假如泊寓的业务。万科杭州公司一个80后女孩子,最早是做置业顾问,后来做秘书,逐步做到办公室主任。在事业合伙人机制鼓励下,放弃行政工作,成为养老团队领头者。
提人效将加速地产人才洗牌
地产人迎来最差也最好的时代
地产进入微利时代,房企必然逐步摈弃人海战术,走向人才精英化模式。对地产人来说,则意味着,鸡犬升天的行情一去不返,每个人的去留,将完全取决于你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
这对地产人来说,是危也是机。
一、地产人才泡沫逐渐被挤破,竞争将趋白日化
去年开始,地产行业存在“人才泡沫”的说法不绝于耳。有地产老总甚至公开指出,地产行业最大的泡沫就是人才泡沫。
过去房企处于高速增长时代,大量的岗位需求,催生了大批高薪职位。再加上业务扩张迅速,也让很多人乘上东风,扶摇直上。随着行情下行,房企用人需求萎缩,业务增长面临瓶颈,潮水退出以后,原先很多坐火箭升职的地产人开始裸泳。
地产职场竞争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未来的竞争将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更残酷,却也正本清源,对于实力者来说,其实是好事。
二、有实力能担当的地产人,将获得更多回报
无论是低底薪高绩效,还是竞聘上岗,都可以看出,人才竞争进入理性阶段。
以万科此次薪资调整为例,高级经理级别以前的薪资结构是底薪14400,责任工资薪资3600,调整后是底薪7600,责任工资10400,底薪下调了约40%。
降底薪提绩效,意味着员工报酬不再是排资论辈,而是收入与付出对等。能力强的基层员工,通过承担更多的任务,可能拿到与他的领导一样多的工资。
再如最近,一位猎头告诉明源君,房企对工程岗招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过去大家都喜欢招其他房企出来的人,有房企现在开始强调工程师要有施工方工作背景。因为很多一线的甲方人员没做过施工,技术方面薄弱,总被乙方时带沟里,冲突也非常多。
房企用人越来越“务实”。有实力又能扛事的地产人来说,这未必不是件好事。
三、岗位边界打破之后,房企更喜欢复合型人才
明源君曾多次提到,一专多能的地产人才未来会更吃香。从这两年房企的组织调整也不难看出,这是个趋势。
比如碧桂园设置营销支持板块,将前策、市场策划、销售服务等打包,这样有利于锻炼培养出更多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再如中高管理层,绝大部分是单一线条出身,跨职能线合并,例如工程与成本合并,管理者必须协同这两条线,这要求对两者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未来谁先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平,谁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