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电话:025-5852027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70年。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分析文章称,70年间,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变化过程。
2003年之后,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发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相对差值逐渐缩小到2018年的1.8倍。
由沿海向内陆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
根据学者的研究,当时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面积仅占全国国土11.3%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仅天津、辽宁、上海三个省份就集中了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而占国土面积68%的西北、西南和内蒙古的工业仅占全国的9%。
东北地区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上,建立了重工业基地。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我国实行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项目总数的3/4、投资总额的2/3都安排在内地。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投资重点进一步向中西部尤其是大西南布局。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均衡发展战略,拓展了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加快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195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到1978年分别增加至1514亿元、750亿元、726亿元和486亿元,均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明显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基本上在50%上下小幅波动,甚至北方地区在不少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东南沿海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由于地处海防前线的关系,这一时期国家的重点投资相对较少,尤其是福建、浙江当时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东北等地有较大差距。
东南沿海一马当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东部地区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实现率先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在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长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在空间布局上,改革开放前3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水资源与气候条件更好的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珠江流域尤其是珠三角的崛起,与长三角并驾齐驱,使得南方经济的分量更加凸显。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总量仅位列全国第五。但此后,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经济高速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此外,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广东找工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广为流传。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福建、广东和浙江三个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增长幅度位列前三,福建和广东超过500倍增长,浙江超过450倍。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些省份计划经济时代的沉淀少,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也比较小。这几个省份商业氛围浓厚,又有大量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侨胞资源。改革开放后,闽粤浙的经商传统马上被激活。
这一时期,深圳、苏州、宁波、无锡、厦门、东莞、佛山、温州等一大批东南沿海城市崛起,大量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也流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之下,东北、华北等地的重工业城市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受到冲击,经济与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东部地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重要增长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建设加速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广东和浙江等制造业大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018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60%。浙江省在役机器人7.1万台,约2/3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
中西部崛起,区域差距由扩大到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数据显示,1991年起,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开始超过东北,居四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之首,与其他区域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最低的西部相对差值在2003年达到峰值2.5倍。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发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200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东部,并连续12年快于东部,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领跑全国的格局。
2006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2006~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8.6%上升到2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均居“四大板块”首位,为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从时间轴上看,改革开放前30年,主要是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到改革开放的第四个10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各项成本的上升,以及外贸出口的放缓,沿海产业纷纷向中西部转移,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进入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自2012年起,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结束了由1991年以来长达21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个位数的中高速增长。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08年后,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人力以及靠近市场等优势,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后,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成都等地快速发展,并且纷纷赶超一些沿海城市。一升一降之下,东中西部发展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增长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此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注入政策动力。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上一篇